当前位置: 首页 > 解读回应 > 政策解读

《2017年全市食品安全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重点工作安排》解读

来源: 南通市药监局 发布时间:2017-11-15 字体:[ ]

2017年5月15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17年全市食品安全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重点工作安排》(政办发〔2017〕72号)。现将文件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食品安全法》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分别印发年度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明确年度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市政府在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食品安全工作部署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中的重点工作,制定了《2017年全市食品安全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重点工作安排》。该文件初稿由市食安办牵头起草,书面征求市食安委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意见,并在2017年3月23日召开的市食安委全体(扩大)会议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进会上进行讨论后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

二、总体思路

2017年,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但食品安全基础依然薄弱,风险隐患依然存在。今年是我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取得新突破、基本达到创建标准的关键之年,也是迎接国务院食安办组织的创建中期评估之年。今年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将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总抓手,对照创建标准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狠抓薄弱环节,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监管措施,抓落实、抓进度、抓成效,勇创新、出经验、树品牌,切实把食品安全和食安城市创建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努力为推进“两聚一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主要内容

《2017年全市食品安全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重点工作安排》共六个部分,分别从强化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加大食品安全全程治理力度、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强化基础和能力建设、促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等方面作了部署安排。主要内容包括:

(一)强化“双安双创”,落实“四有两责”。以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城市为目标,巩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基础,推广先进地区的创建经验,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和省级食品农产品出口示范区等创建工作,带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提升。一是夯实基层基础。认不折不扣层层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实基层食品监管机构和食安办,把食品安全作为县级监管机构综合执法首要任务的要求落实到位。二是加强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各级食安办、创建办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协同共治、风险会商、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增强部门凝聚力。三是强化督查考核。通过运用综合督导、第三方评估和明察暗访等形式,形成精准化、常态化、专业化的督导工作机制,推进“八大放心工程”、“四大支撑平台”建设的落实。

(二)强化“标本兼治”,深化全程治理。一是强化食用农产品源头治理。落实净化农业生产环境有关措施,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着力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按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业投入品管理。二是强化生产经营过程监管。完善食品生产“三分监管”工作制度,在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加大食品销售经营监管,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索票索证的管理,健全不合格食品快速退市机制,强化散装食品和进口食品、网络销售食品的监管。提高餐饮单位量化评价工作覆盖面,推进“明厨亮灶”建设。三是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重点开展畜禽、禽蛋、水产品等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挖掘食品行业“潜规则”违法犯罪行为线索,依法严肃查处一批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完善“四方”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地区间、部门间协作机制,凝聚打击犯罪的合力。

(三)强化“综合施策”,突破问题短板。当前,我市还存在着食用农产品全程监管机制不健全、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规范化管理不到位,食品产业体系规模不大等突出问题,需要各监管部门综合施策、聚力攻坚、力求突破。一是实施“菜篮子”市场放心工程。健全食用农产品“四位一体”检测体系,确保市区农贸市场快检服务实现全覆盖,即时公示检测结果。同时在有条件的食品超市推进食用农产品、食品检测室建设。强化食用农产品源头追溯,并监督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建立并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二是推进小作坊小摊贩规范化管理。认真落实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申领办法,督促食品小作坊从业者自觉对照领证规范标准进行整改。在巩固豆制品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整治和规范以卤菜为重点的加工小作坊。督促落实食品摊贩经营备案管理制度,确保食品摊贩在划定区域和规定时段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三是实施大众餐饮食品安全提升工程。出台具体指导意见,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法,用市场机制倒逼餐饮业主自觉规范经营活动。全面推进实施“明厨亮灶”工程,推动大众餐饮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处置终端和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四是开展食品“三品”专项行动。加强食品产业基础调研,深化食品“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规模上做加法,推动我市由食品生产“大市”向“强市”转变。

(四)强化“精准监管”,提升治理水平。一是增强抽检监测靶向性。组织实施全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计划,提高问题发现率和不合格产品核查处置率。二是提高日常监管专业性。加强监管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与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相适应的职业化检查员队伍。推进食品监管基层执法装备标准化配备项目,提高装备配备水平。三是提升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效性。推进市级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食品检验能力提升,完成食品检测项目资质认定,加快市级、各县(市、区)食品快检中心(含快检车配备)、基层快检室建设步伐。四是推进监管手段智慧化。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实现食品安全信息互联共享。

(五)强化“共治共享”,确保群众满意。一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的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用档案,实施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完善诚信信息共享和失信行为惩戒机制。二是大力营造宣传氛围。继续通过全媒体广告、户外广告、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群众对创建的知晓度和支持率。三是精心提炼创建亮点。在宣传的“广度”“高度”“深度”和“亮度”上下功夫,提炼总结具有南通特色的创建措施和成效,形成品牌效应。四是广泛引导公众参与。加强与群众、社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方方面面的交流互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