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紧紧围绕“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这一中心任务,打基础、建机制、谋长远,在抓好机构改革的同时,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监管职责,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监管职能调整基本到位。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历经四次调整,到目前为止基本整合到位,实现了食品全链条、全过程的集中统一监管。在本轮改革中,我们加强统筹协调,争取各方支持,加快改革进度,在全省较早地完成了市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市级层面,整合原卫生、食药监、工商、质监四个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职能,组建新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食品药品集中统一监管职能,同时承担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具体工作。县(市、区)级层面,实行“三合一”模式,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挂食品药品监管局牌子,同时承担食品药品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管理三大部门职能。按照监管重心下移的原则,全市共在乡镇(街道)设置食品药品监管派出机构94个,基本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有一个分局的目标。目前,市县两级监管部门“三定规定”实施到位,各项工作进入正常运转。5月22日,省编办、省法制办等五部门联合在我市如皋召开全省县级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现场会,总结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做法。
(二)安全责任体系逐步完善。按照属地管理要求,不断健全完善“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三位一体的安全责任体系。在落实各级政府工作责任上,市政府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推进会,并通过签订责任书、强化考核评价等多种途径,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各地按照“四有两责”(健全统一权威的监管机构,做到有职责、有岗位、有人员、有手段;落实日常现场检查职责和市场产品抽检责任)要求,健全监管体系和责任体系。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食品安全工作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四次、市长办公会多次就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行研究,并审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等5个文件。在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上,及时调整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药品安全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搭建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综合协调平台。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申报创建全省首批食品安全城市,以此为契机,凝聚各级各部门力量和资源,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努力提升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上,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严惩违法行为,倒逼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强化企业信用监督,完善企业信用档案、信用记录,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红黑榜”管理制度。在部分食品经营单位试行信用分类分级管理,第一批56家企业被命名为“诚信”等级单位。
(三)重点监管机制加快健全。新体制需要新机制,我们按照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监管制度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探索监管规律,研究相关举措机制。在强化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提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重点推进校长责任制、索证索票与可追溯制、公办学校食堂投入保障制、食堂服务外包目录管理制、重点品种监控制、应急处置和社会共治7大机制。在规范农村聚餐管理方面,提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的意见》,全力推行50人以上集体聚餐报告、农村厨师备案管理、200人以上规模聚餐现场指导等制度。在推进“菜篮子”安全建设方面,着力构建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检测、农贸市场自检、监管部门联动快检、实验室法定检测“四位一体”的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完成崇川区学田农贸市场、港闸区陈桥农贸市场、开发区春天农贸市场3个示范快检室建设,通过统一内部装修、统一配备仪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公示结果、统一外观形象、统一绩效考核的“六统一”模式,农贸市场快检室的整体形象、检测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到今年年底前,还将完成崇川区沿河路农贸市场、港闸区永兴农贸市场、开发区民主港农贸市场3个快检室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检测实验室的升级改造,严格落实主办方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自2016年起,物流中心每日快检不少于600批次,市区6个农贸市场示范快检室每日快检不少于30批次,大幅提升我市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在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生产企业自检、批发和农贸市场把关检验等为基础内容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实施食用农产品溯源和公示制度,设计了《食用农产品溯源单》和《食用农产品自产自销证明》,将食用农产品销售凭证和产品产地证明等相关内容予以整合,统一了溯源票据格式;推行《食安南通·食品安全追溯看板》,在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摊位或经营场所安装,接受监管人员和消费者的监督和查验。在小餐饮监管方面,经过充分调研出台了《关于开展南通市小餐饮综合治理的意见》,立足分类整治,注重示范引领,引导诚信示范街创建单位大力弘扬“五诚”理念(诚信管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诚信公示、诚信文化),建立健全餐饮业长效管理机制。在规范保健食品会销行为方面,学习先进地区监管经验,研究制定了《南通市保健食品会销事前报告管理办法》,二稿已报送市法制办审核。在探索食品药品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在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率先形成食品药品安全事中事后监管实施细则,从整合基础平台、完善两大体系、创新六项机制等方面全面落实事中事后监管举措。该《细则》被市审改办作为范本向环保、安监、工商、质监等单位推广。
(四)风险隐患治理成效明显。抓住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对高风险领域开展综合治理,力求做到整治一项、规范一批、提升一片。一是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在全市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2.1万余人次,排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4万余家,对其中5600余家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排查重点风险隐患30余条。通过全方位的排查,进一步摸清了监管底数,完善了监管档案。二是加强动态监测和监督抽样。认真抓好食品安全动态监测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年抽检3000批次,较上年增长20%。严格落实抽检监测不合格和问题食品核查处置工作要求,明确处置程序和时限,按时公开抽检结果,确保处置工作严格、全面、科学、规范。截至目前,共受理国抽核查函38件,核查处理不合格或问题样品55批次;布置市抽核查函2件,核查问题样品8批次,核查办结率及回复率均为100%。全年共完成食品检验报告6898份,药品监督抽样1200批次,药品快检1000批次,国家级省级医疗器械监督抽样45批次,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抽样92批次。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全市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表6844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2300例,居全省第三。三是突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对全市1004家大中小学(包括托幼机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开展了春季、秋季两轮地毯式检查,全市各中小学按照我市新的学校食堂管理要求进行了全面整改和规范。启动市区豆制品综合整治,构建全链条监管、全过程追溯、全方位提升、全行业自律“四全”监管模式,着力解决豆制品小作坊监管这一全国普遍的监管难题,打造“放心豆制品工程”。通过半年多的综合治理,市区14家豆制品小作坊完成升级改造,取缔或关停了23家豆制品黑作坊;农贸市场豆制品销售纳入“豆制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豆制品专项监督抽检合格率从74.1%上升至89.5%。新华网、人民网等10家国家级、省级媒体专程来南通,对我市豆制品整治的成功经验进行了集中采访。组织开展食品药品打假、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整治“回头看”、 保健食品化妆品非法添加等专项行动,持续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始终把大案要案查处作为专项整治的工作导向,与市公安局部署开展打击食品药品犯罪第一次联合执法行动。今年以来,全市各级监管部门共立案824件,移送公安8起。四是抓好质量规范认证。全面推进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施工作,全市共有47个药物制剂生产车间、32个在产原料药品种通过新版GMP认证,通过率97.9%、94.1%,位居全省前列。17家药品批发企业和28家连锁企业通过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认证通过率分别占94.4%和96.5%。年底前所有药品经营企业未通过新版GSP认证的,将一律禁止药品经营活动。
(五)科学监管效能显著提升。我们适应食品安全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提升科学监管、综合监管、依法监管的能力水平。一是推进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加快市药检所与市疾控中心、市质检所食品药品检验资源整合,挂牌成立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基于两地办公和实验场所限制,市政府正筹划新建南通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各县(市)、通州区也积极推进地方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如皋市综合性检验检测中心已经挂牌运行。目前我市整市推进县级食品检测资源整合项目已报国家总局,正在中资公司评审中。二是提升监管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市肉菜追溯体系信息化建设要求,推动食用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和消费终端环节的信息化追溯,逐步形成“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推进食品生产企业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实现乳制品生产企业100%全覆盖、白酒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30%覆盖,并在肉制品、儿童食品生产企业推广使用追溯系统。目前我市已有39家食品企业初步建立了监管追溯系统、企业追溯系统、公众查询系统三大平台,实现了产品追溯信息的手机APP、网站查询。做好药品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各地建档工作已完成100%,居全省前列。市局开发使用了食品经营许可系统、投诉举报系统、豆制品追溯体系等信息化项目,将信息化建设延伸到基层分局。三是推进社会共治。推动各地在乡镇设置食品安全办公室,建立健全协管员、信息员队伍,鼓励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参与监管、监督,努力构建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聘请33名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市局设立食品药品监督投诉举报中心,健全完善运行机制,发挥12331投诉举报热线作用,发动群众参与监管工作。全市受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857起、涉药投诉举报58起,办结率均达100%。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主题教育,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用药安全宣传月”、“食品安全小卫士”评选、百姓助力“放心豆制品工程”系列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全社会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认知水平。加大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局主要负责人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专题解读,推动将《食品安全法》纳入全市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题库和全民学法内容,加强新法的宣传普及工作。
(六)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加强。针对机构改革的新形势,着力加强监管队伍的思想政治和培训教育工作,为做好各项监管工作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通过举办食品药品监管高级研修班、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等形式,不断强化监管干部党训、实训工作。组织开展系统化的“大培训”,与南通大学联合举办药学高级研修班、食品监管和药品监管业务培训班,着重加强对基层监管人员的实务培训,不断提高监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先后举办新修订《食品安全法》、食品药品监管、餐饮许可、稽查执法、应急管理等综合业务培训班19期,培训人员2420人次。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出台《市局工作规则》、《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有关制度文件,对机关运行、规范接待、改进作风等方面建立规范、明确标准、设立程序。以改革为契机,成立市局机关党委,开展机关党建试点“三联建”工作,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进一步融合发展。市局各处室继续落实“一事一人、一项一组”帮扶企业工作制度,今年以来已帮助42家重点医药保化企业解决产品申报、审评认证、技术攻关等方面问题126件。配合做好相对集中审批权首批试点工作,进一步梳理、调整行政许可事项,各类事项办结总压缩时间为2138个工作日,压缩率32.2%。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推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